“我在家门口的超市买了一块超市自制的酱牛肉,回家一吃,发现变味了,仔细一看包装,没标生产日期,只有‘保质期3天’的字样。”近日,记者接到读者刘女士的投诉后,随即走访了我市一些超市和菜市场,发现一些自制食品存在保质期不明、卫生不合格等问题。
问题一:保质期、生产日期存“猫腻”
记者走访各大菜市场,发现豆腐食品几乎没有生产日期,市民在菜市场买豆腐,很少关注豆腐的新鲜程度,只关心是否是卤水点的。但实际上,有的豆腐已经超过了安全食用期。据市工商局食品管理科科长李玉民介绍,豆制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诸多隐患,主要以生产取材是否安全可靠,生产流程是否合法为鉴定依据。特别是夏天气温高,豆腐保鲜期很短,仅仅为半天时间。然而实际上,一些豆腐被商贩从早卖到晚,一些不良商家甚至将头一天没卖完的豆腐重新打磨,混进新原料当中,使其摇身一变,成了“新鲜”出炉的水豆腐。
调查中记者还发现,一些市场内的自制食品的保质期设定上基本上是自己说了算。同样是凉拌菜,记者在我市一家大型超市看到,其规定的保质期是5小时,而另外一家超市则变为一天。在一家大型超市,这里的凉拌菜已在柜台里“躺”了近一天,当记者询问售货员:“这么热的天,凉拌菜一天内会不会变质?”售货员说:“不能,保质期是一天,而且我们上午每公斤卖11元,下午每公斤卖7元。”保质期是一天,为什么上午、下午的价格相差这么多?记者在正源超市调查发现,超市内的自制麻花出现了“早产”现象,当日生产的麻花,却贴出了第二天的日期,而售货员对此还理直气壮的说,“我们一直这么贴!”
问题二:卫生情况不佳
记者在走访我市多家超市的熟食专柜时发现,大多数现切现卖的熟食柜台里,员工只是把口罩兜在下巴上摆样子,并没有按规定遮住口鼻。在售卖过程中,员工更是大声吆喝叫卖着,全然不顾近在眼前的食品是否受到唾液的污染。而制作馒头、豆腐等食品的员工大部分没有戴手套,甚至有的员工把用来蒸馒头的屉布团在手里擦台面,不一会儿,又铺在笼屉上。
记者经过调查发现,很多超市虽然专门设计了透明操作间,但却只是摆设,烹饪场所选在了后面封闭的操作间里,消费者看不到食品的制作过程。
按照工商部门规定,销售人员在生产销售过程中,必须佩戴口罩、手套等卫生用品,摄取食物的工具每天要进行消毒处理。生产车间内,食材的裸放和加工要在具备消毒处理的容器内操作,同时要有上下水,排烟等设施。而记者在走访中,发现只要少数商家能够达到标准。
问题三:是否“合格”谁说了算?
《食品安全法》第41条规定,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,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、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、生产日期、保质期、添加剂、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。但是我市一些超市普遍标注的只有商品价格和“合格”两项标注。但“合格”二字究竟由谁来界定呢?
《食品安全法》明确规定:“县级以上卫生行政、农业行政、质量监督、工商行政管理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、密切配合,按照各自职责分工,依法行使职权,承担责任。”
对此,市质监局执法人员对记者明确表示,超市的管理是流通领域的管辖范畴,他们无权干涉,他们主要起监督作用,超市属于流通领域,工商部门具有监管责任。
工商部门给出的答复是,工商已经尽职尽责地对超市食品进行抽查,而且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了曝光。但流通领域的监管更多的是事后监管,对超市生产场所卫生条件的检查是卫生部门的事情。
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给出的说法是,卫生部门主要是检测超市的卫生环境是否达标,而对于超市自制食品的生产环节,卫生部门也很难时刻进行监管